我的二本学生 阅读笔记
第一次知道黄灯老师是在随机波动的播客:【随机波动025】一本二本的尽头是否都是就业零件? 后面又在软工教学群里看到了分享:专访《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看见中国普通年轻人的命运 随后也看到了十三幺:许知远对话黄灯 我和我的二本学生 以及黄灯老师的演讲:黄灯:二本学生的困境,也是当下所有年轻人的危机 近期翻阅了黄灯老师所写的这本札记,对于所提到学生有了更具象的了解,书中一些片段与生活认知有高度的重叠,其中就包括:苦难对于学生不同的影响、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的选择和命运、多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学生性格的差异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回想起大学时期担任软件工程助教的那些事情。通过助教这个工作,有幸以另一种角度窥见自己所在的学校、自己熟悉的课堂,见证同学们学习的状态。在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后,我越发了解同学们的所面临的境况,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的无奈,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对于我来说有时这种绝望是打在身上的,能够触及的改变太少了 正如黄灯老师所说的: 我希望我的学生毕业之后都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要过着很艰难的生活 我也希望他们更有冲劲,能够去追求梦想,有更多的勇气,但我知道其实很多爸爸妈妈,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完大学之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父母放心,在城里面立足 我也看到有不少学生,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底线的时候,在现实中会碰的头破血流 我们作为过来人其实在他准备那样去做的时候就能够预料到他的后果,但是当时可能也不忍心去把他的那种激情破灭,但是事实上你过了好多年,再回过头去看其实孩子还是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个社会的反,抗不能完全由年轻人冲到前面,我觉得这个社会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反省自己开始,尤其是那些获得利益的人 一个农村来的孩子,父母通过打工,在外面卖苦力来供养他读书,说句不好听的,你指望他来改变这个社会,我觉得太残酷了 互相看见是特别重要的,互相看见才会达成和解,这社会才会产生一种韧性的力量,而不是动不动就撕裂 序言 看见他们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了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写作的直接动因:课上的关于风的现场写作所引出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广东经济发展刻板印象 一 在龙洞 龙洞的变化折射了城市变迁史 不同的学生毕业后都租住在龙洞,伟福将住所收拾的妥帖,让人舒坦,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能拥有让自己享受的空间 冉辛追将龙洞作为人生过渡期的暂居之处,受到爷爷的影响,对文学骨子里地热爱,最后却选择了人力资源专业,他的选择让爷爷迷茫和失望,这种遗憾也成为了他人生选择的隐秘动力,父母支持考研,提供生活费,通过三年的努力,最终成为复旦的一员。与之相似的还有姚大顺,他们都没有办法按照生活预设好的轨道前行,所以最终选择了考研,但家庭和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了大顺无法接受家人资助,全心考研。经过折腾最后回到了龙洞,他是家中的长子,母亲希望他可以稳定下来 除了身份已变,他的生活,和学生时代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依旧拥有龙洞,拥有学校的操场,拥有活色生香的饭堂,当然,也拥有大学时代低廉的生活成本,甚至还可以非常方便地联系想见的老师。这种便捷也许会让他忘记现实的残酷,淡化母亲给予他的忧伤,让他偶然沉湎咋学生时代的幻梦中 二 公共课 公共课所教授的《经济应用文写作》与博士期间所学习的写作之间的鸿沟是面临的挑战 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多媒体对于课堂的干扰和伤害,先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的泛滥及花里胡哨的内容,让老师无形中倍感压迫,也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理解上,缺乏锻炼的机会和耐心 邓桦真 《风》 写自己家境的贫寒,为贷款烦透心 朱洁韵 《父爱》 个性要强,来到大学后,幡然醒悟懂得了父亲的爱 面临的一个问题:无法触及一个真实群体的问题,企图借助考试,调动他们与己有关的生活经验,以此了解他们对于社会、自身的认知 让学生困惑的事情: 电子产品对生活的渗透 负载在家庭之上的生存挣扎 城市孩子:批判应式教育,深恶痛绝,刘奕晓比喻为“一场赌博”,方雪怡:高考作为划分线,中国学生的青春时代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两部分 农村孩子:充满闯过高考的庆幸惴惴不安 正因为经受了压力过大的考试阶段,课堂上学生中规中矩、老成持重,他们的平和中正与我们大学时代的张扬放肆,鲜明对比。他们收缩了属于青春年代的触角和锋芒,逼到绝境,唯一能够下手的对象只有自己 从记事起,无形的、细密的重荷就负载在他们身上,早已将他们裁剪得规规整整,难以在生活中泄露狡黠的契机 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了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 三 班主任 因为班主任的身份,目睹了一个群体从学生时代,完全步入真实的社会,并和这个社会产生真实的关联 这些二本学生有的是在毕业后短暂挣扎,但最后又是为了解决生存 梦想,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 大学毕业后,我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我和家人的生活问题 四任班长,其中能几个之所以能在社会立足,并过上让长辈放心、安心的稳定生活,要不就是早早认清现实的规划顺着社会去经营生活,要么就是是经过现实的碰撞,终于认清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优势,选择毕业后回炉考公务员。志勇综合条件优秀,但是毕业后九年经历证明了,现实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和可能 夹缝中的光芒: 钟梦兰:得益于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父亲从事建筑行业,在市里购地建房,在小城市生活 潘海燕:父母进城打工,保证了三姊妹的教育费用,没有重蹈村里贫困家庭长女的遭遇,早早辍学嫁人 广东发达经济条件和成熟的市场意识,导致家庭开过工厂或小作坊和内地农村家庭依赖农业的鲜明对比,造成职业观念的不同:倾向于从事商业活动 062111毕业生去向: 班上的女生很多在毕业后经过折腾,通过考公务员,进入机关事业单位,获得安稳工作,其二是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其三,国营、民营及各类私营企业,最后是:创业 梅怡的就业观中,没有动过寻找稳定工作的心思,和父母的鼓励、大城市出身、长大后的见识、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分不开 062111学生之所以能在教育彻底市场化的境况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显示了这一代普通青年,曾经拥有的丰富资源和时代机遇 分化已经开始: 一部分实现了财务自由,另一部分居无定所、收入有限,两者分野的关键要素是是否买房 ...